梵文種子字 佛菩薩・小揮春
彌陀三尊
阿彌陀佛・hrīḥ
阿彌陀佛 Amitābha,意為無量光佛,另名無量壽佛 Amitāyus,又稱為無量清淨佛、甘露王如來 Amṛta-rāja,密號為清靜。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與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合稱「西方三聖」。
大勢至菩薩・saḥ
大勢至菩薩 Mahāsthāmaprāpta,又譯為得大勢菩薩,簡稱勢至菩薩。以智慧光普遍照一切,令眾生離三途,得無上力;又彼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土地皆震動,故稱大勢至,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,使人得到無上力量、威勢自在,接引眾生往生淨土。
觀世音菩薩・sa
觀世音菩薩 Avalokiteśvara;名號意為「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」或者「觀察自在」,又譯為觀音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光世音菩薩, 西方淨土的大菩薩,並稱「西方三聖」;又與地藏王菩薩分別為釋迦牟尼佛的左、右脅侍菩薩,並稱「娑婆三聖」。
釋迦三尊
釋迦牟尼・bhaḥ
釋迦牟尼 Śākyamuni,又簡稱釋迦如來、釋迦佛,「釋迦」是其種族名,意為「能仁」,「牟尼」則是古梵文對於聖者的尊稱,意為「寂默」。被認為是世間最尊貴者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哲學家,婆羅門教的改革家。
文殊菩薩・maṃ
文殊菩薩 Mañjuśrī,又稱文殊師利菩薩、曼殊室利菩薩,代表智慧之象徵、智能、辯才第一。 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,他和釋迦牟尼、普賢菩薩合稱為「華嚴三聖」。
普賢菩薩・aṃ
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,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。是象徵理德、行德的菩薩,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,且遍身十方,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,世稱為十大願王,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。
藥師三尊
藥師如來・bhai
藥師佛 Bhaiṣajyaguru,漢地常稱消災延壽藥師佛。主管東方的淨琉璃世界亦處處是琉璃淨光。藥師佛的「藥」其中之一意思是醫人心、離輪迴。藥師佛曾發十二大願,為眾生解除因內心無明所引起的生理疾病與精神痛苦。
日光菩薩・a
日光菩薩Sūryaprabha,又稱日光遍照菩薩,取「日放千光,遍照天下,普破冥暗」的意思。藥師佛的左方脅侍,與右方脅侍月光菩薩在東方淨琉璃世界中,與藥師佛並稱「東方三聖」。
月光菩薩・ca
月光菩薩Candraprabha,又稱月光遍照菩薩,在佛法上表示靜定,明澈清輝,可容攝大千芸芸眾生,使免於受貪、瞋、痴、三毒逼惱。
千手三尊
千手觀音菩薩・hrī
千手觀音Avalokitêśvara,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、千眼千臂觀世音等。觀音菩薩在無量億劫前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法,就發誓要“利益安樂一切眾生”,於是身上長出了千手千眼。千眼表示遍觀世間,千手表示遍護眾生。
不動明王・hāṃ
不動明王 Acalanātha,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。「五大明王之主尊。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,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。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、執迷不誤、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,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。不動明王憤怒像,使眾生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。
地藏菩薩・ī
地藏菩薩 Kṣitigarbha,又稱地藏王菩薩,因其「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」而得名。又因其發有「眾生度盡、方證菩提;地獄不空、誓不成佛」之大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、幽冥教主。亦被尊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與觀音、文殊、普賢等菩薩一同深受世人敬仰。
般若智・jña
般若prajñā音譯,本義為「超越之智慧」。字根 pra 超越的,義爲向前的意思;和 jñā,知覺、知識或了解。prajñā是一種高級的知覺能力,是一種分辨因緣、於法簡擇的能力,有情眾生都擁有這種能力。具備慧的人,可依自己的觀察力,來選擇正確的道路;缺少智慧,即是愚癡無明。
吉祥天・śrī
吉祥天女 Lakṣmī,是婆羅門教-印度教的幸福與財富女神。梵字śrī意為功德、吉祥,或Mahāśrī 大吉祥又稱大功德天或大吉祥天。佛教視之為重要的神明,漢傳佛教中,吉祥天女被奉為二十諸天與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,而她的神像通常被擺在寺廟的大雄寶殿中。
===
參考尺寸:10cm x 10cm
材質:金箔紅紙配金咭
產地:香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