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系列
佛陀佛陀請開門
覺悟有情乘願來
中間亦無中觀派
讚佛先讚大悲心
菩薩修心七要訣
菩薩行證至彼岸
=====
佛陀佛陀請開門
佛陀說:
我是人,我曾經充滿痛苦,也經歷了你們正在經歷的麻煩。
透過心靈之旅,我達到了證悟的境界,遠離了苦和苦因。所以你們也辦得到。
我可以為你們指出到達這個境界的道路,
但這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。
你如何抵達、多快抵達、能夠掌握多少,
都操縱在你。
《佛陀佛陀請開門》是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系列的第一本書。竹慶本樂仁波切所教授、指導的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,是傳統佛法教育在西方傳播、翻譯和改編適應多年的成果。如果身處現代生活中想要「了解佛法」,進而「完整修習」,不被「佛學術語」嚇跑,符合科技時代中「掌握精要」的檢驗,又能與「現今情感經驗呼應」,這一套佛法教材,完全符合了這樣的需求。
仁波切說,一開始,自心猶如一匹野馬,「我們不需要讓牠變得更駿美、更強壯、更聰明,牠們一開始就已經是了。」但如果只是不斷聞思,而欠缺禪修的體驗,「就像我們聞到了烘焙餅乾的香味,香氣濃郁而迷人,但我們的肚子仍舊空空如也。」
中間,培養正念覺察是很重要的,否則「情緒猶如小偷和扒手,總在找機會下手,只要一有機會就偷走我們自心的寧靜。」
最後,如果我們尚未認出自心本性,就還是需要一條「修道」和某種「成果」,「就像帶酩酊大醉的朋友回家,這醉鬼到了自家門口還大嚷大叫,說自己住在別處,最後只好拖著他繞了幾條街再回來,他才以為『到家』了。」
=====
覺悟有情乘願來
那些已超越痛苦且不再被悲心所侷限的眾生,稱為「菩薩」。
他們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達到解脫,
並且透過在這輪迴世間都會經歷的痛苦、苦難和苦惱,
與所有眾生建立心的連結。
這顆無畏之心,充滿了好奇,
為了找出真相,不怕深入探索痛苦與苦難的本質,
這樣的心就是「願菩提心」,
它不是一種證悟的理論,
而是我們日常生活、修道的真心體驗。
《覺悟有情乘願來》是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中文版的第五本書,也是繼「佛法入門系列」、「小乘教法系列」之後,「大乘教法系列」的第一本書。按課程教材的規劃,大乘系列以「無盡悲心」為主題,所有的探討,將會由悲心而入,從菩提心而出。「悲心」在互動頻繁的人際社會中並不陌生,但在大乘教法中所講的「悲心」,並不是相對性的恩惠、施予,而是心的一種本然狀態;修習佛法的人不是做什麼來展現悲心,而是去除什麼,以令這顆心當下的體驗,自然任運。
=====
中間亦無中觀派
學習佛法時,我們為什麼要如此費神去分辨不同宗派的差異,以及各宗派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的不同見地呢?
因為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些見地,能夠瞭解佛陀各種闡釋的脈絡背景,我們就會明白,佛陀的各式教法之間並沒有任何矛盾。倘若不瞭解何謂世俗、何謂勝義,我們就會被看起來相互矛盾的闡釋弄得迷迷糊糊。
中觀派哲學主要是駁斥一切的主張,
破有、破無、破有無俱非、破有無俱是,
破斥這四種可能的主張後,「就連中間也不剩下什麼」了,
因此,以這樣的解釋來說,「中道」的意思即是:「中間亦無」。
《中間亦無中觀派》是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中文版的第六本書,也是繼「佛法入門系列」、「小乘教法系列」之後,「大乘教法系列」的第二本書。探討四部宗派裡的「中觀派」見地,全書內容都在中觀自空派(包括自續派及應成派)與他空派的範疇裡。中觀派的大家長即是被譽為「八宗共祖」的龍樹菩薩,其他各有千秋的月稱菩薩、寂天菩薩、無著菩薩、聖天菩薩、彌勒菩薩、佛護論師、清辨論師、寂護論師等,他們的思維與論述也都在本書裡共陳並列,可說是難得一見的中觀家族大集合。
然而中觀學說並不容易言語道盡,龍樹菩薩說:「若是誤解空性,你的知識就會毀了你。」薩迦班智達也說:「如果有什麼見解比『遠離一切造作』更顯『高深』,那麼,這個見解勢必有著更進一步的造作。」
=====
讚佛先讚大悲心
月稱菩薩,如果他禮讚的是佛陀,那麼他頂禮的就是修道最終所得到的「果」,
但是他所禮讚的卻是佛果的成因「菩提心」,而菩提心又來自於大悲心。
有時候,我們夢寐以求的那個目標,看來遙不可及。
如何才能從輪迴的實相裡掙脫,到達佛果的境地呢?
最後我們發現,這趟旅程
純粹就是帶我們回到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本性中,
也就是遍滿、無限且無偏的——大悲心。
《讚佛先讚大悲心》是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中文版的「大乘教法系列」第三本書,探討的內容是一般大乘佛法中最常提及的主題,包括了菩薩道修持的五種階段,能夠幫助我們跳脫三毒習性的四無量心,由出離心、善知識等因緣而訓練的菩提心——也就是真實的大慈大悲之心,以及為了使自心能夠熟練,而透過誓願、戒律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六種方法,讓心回到原本、完全自由的境地。
正如同竹慶本樂仁波切在一次開示中所說:「當你對這些教法有了歡喜,有了認同的時候,你就應該去試試看,那就會成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種經驗。那樣的體驗可以帶領你達到證悟。……所謂的證悟跟什麼有關呢?跟這些教法怎樣開啟你的心有關。它怎樣打動你的心,怎樣讓你能夠發覺你自己的本質。」所以本書內容雖然耳熟能詳,但為了重新找回最初的感動,請以純然的赤子之心開啟扉頁。
=====
菩薩修心七要訣
在修心法門中有一個美麗的比喻:
佛心只能夠在輪迴之心中找到。比方說蓮花,蓮花何等美麗,但卻生長於爛泥池沼中,從來不會長在乾乾淨淨、漂漂亮亮的地方,通常我們只會在泥濘的池塘中見到它的蹤影。同樣的,佛心只能夠在情緒和我執的渾水中被發現,而不會見於阿羅漢純然明淨的心境中。
本書是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大乘教法系列「無盡悲心」的第四冊,內容包括了「善知識」、「四念住」與「修心七要」三個主題,但前兩個主題屬於建議閱讀的性質,本書的重心,主要是根據蔣貢羅卓泰耶的教法所詳釋的修心七要。
本樂仁波切說:「在噶當派傳承中,沒有一句佛陀教言被排除在外,每一句佛語都是修持過程的教導。由此看來,我們可以說佛陀只教導了『一法』,也就是『調伏自心』之法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修持所為何來,這修持(修心七要)就會真正的觸動我們的心。」本書可視為「無盡悲心」系列中最重要的一本書,值得特別攝心研讀。
=====
菩薩行證至彼岸
我們讀的是有關自己的心識的故事。
諸佛、菩薩、上師眾、老師、教法等,就好比明鏡一般,
映現出我們的臉龐,讓我們認出自己。
最終,你的容顏、你的色身、你的心等,
在這面清淨無瑕的鏡子裡,看到佛五智分分明明映現其中。
《菩薩行證至彼岸》是「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」中文版「大乘教法系列」的完結篇,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,第一部份,是針對經過了完整大乘修道的行者,以精要的龍樹菩薩五大因,幫助行者躍入「空性、無我」的至要確信;第二部分,則以《入中論》導引行者確立菩薩十地的修持精華,不論是世智所能理解的或超越凡俗概念的;最後第三部分,再次挈要一擊,說明超凡入聖的關鍵即在於將蘊與識轉化為佛智。
本樂仁波切對於這三個層面的法教,既能嚴密精要的傳授經論中的重點,又能在行者經歷了漫長的修道旅程後,給予精神導師或心靈善友的鼓舞。最後,與所有讀者一同迎向無比的信心,說法者與領受者,一同站在清澈湛晰的明鏡之前,心對心的由菩薩行證的舟楫上,跨出最後一步,登上那大樂、恆常豐饒、自由解脫之岸。
純淨無瑕的花苞,已在煩惱污泥中蓄勢待發,等待我們以敬信之力,讓花莖伸出、高舉,緣於清淨的祈願與成熟的行持,蓮花,世間最美麗的悲智之花,終將無染地綻放。